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_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一点

       作为一名AI机器人,我可以提供与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建议,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1.简单成语故事

2.成语故事二年级

3.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4.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_适合小学一二年级阅读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5.小学二年级教材成语故事

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_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一点

简单成语故事

        简单成语故事15篇

简单成语故事1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真实,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 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轰。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简单成语故事2

        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喜欢睛天到郊外弹琴。一天,他来到河提上,看见一只牛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他想弹支曲子给牛助兴。接着,他便拿出了琴,对着牛弹了一曲又一曲,可是,那只牛根本没理睬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公明仪气了坏了,最后将拿手的曲子都弹了出来可牛还是没有理睬他。实在没有办法,公明仪故意弹出蚊子嗡嗡地叫声和小牛被蚊子叮的惨叫声。那头牛竖起耳朵仔细听,接着连草都不吃就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其实不是公明仪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告诉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办事,要选对交流的对象,这样才会和大家交流沟通。

简单成语故事3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龈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简单成语故事4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国大王的后路。他带领队伍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国大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国大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国大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国大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简单成语故事5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之后,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先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样也不像贼了。

简单成语故事6

        史书记载: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于五梧。郭重仆,见二子,曰:“恶言多矣,君请尽之。”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従君,克免于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饮酒不乐,公与大夫始有恶。

        春秋时期,鲁哀公二十五年六月,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孟武伯和另一位卿士季康子在五梧迎接他。当时,大臣郭重跟随在哀公身边。郭重看到孟武伯等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便对鲁哀公说:“大王,这两个人经常说你坏话,你要留心观察。”当然孟武伯也十分厌恶郭重。

        后来,鲁哀公在五梧设宴宴请群臣,孟武伯代表向哀公敬酒时,便想找机会羞辱郭重,于是,在宴席上孟武伯就故意问郭重:“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当下季康子认为孟武伯说话失当,便插话说:“应该罚孟武伯的酒。郭重跟随国君辛苦奔波,你却说他胖,真不像话。”鲁哀公听了,便代替郭重说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意思是说,郭重吃自己的话太多了,能不肥吗?这话表面上是说郭重,其实是暗讽孟武伯和季康子一惯说话不算数。

        大家虽然喝酒但都不高兴,哀公和大夫孟武伯、季康子从此就互相有了厌恶感。

        “食言而肥”就是从此而来。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简单成语故事7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队伍。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队伍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队伍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简单成语故事8

        南朝陈将亡,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知道国破不能相保,于是把一面铜镜破一为二,一人一半,约定正月十五把镜子在市场上销售。陈国灭亡后,杨素看中乐昌公主,让她做了宠姬。徐德言被迫逃亡。正月十五那天,他按约定寻找卖镜人,果然一个老奴在卖那铜镜。他拿出自己的半面,正好成为一个镜子。徐德言题讨让老奴带走。公主见诗,哭泣不食。公主向杨素讲了丈夫的事,杨素很感动,立即找来徐德言让它们夫妻团圆。

        杨素的善良让公主他们夫妻团圆,徐德言和乐昌公主也是一对不离不弃的夫妻。这本书不但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

简单成语故事9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简单成语故事10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不求甚解"的成语故事。不求甚解的原意是指读书只求领会文章要旨,不过份在字句上下功夫。想想看,对所学的知识你是不是都已经深入理解了,并且能够融会惯通了呢!我有的时候学习就毛毛躁躁,不求甚解,还觉得自己聪明绝顶,一学就会了。可是到了应用的时候只会其一不知其二,真是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啊,我以后要做一个认认真真的人,专心钻研学习。

简单成语故事11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简单成语故事12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队伍乘胜追击。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简单成语故事1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担任司州主簿。二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合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从此,“闻鸡起舞”就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每天鸡叫后,两人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公元311年6月,匈奴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祖逖要求北伐,收复中原。司马睿内心不愿作战,只任命他为豫州刺吏,要他自己招募x队,祖逖率领自己的部属横渡长江,当船到中流时,他举起桨来叩击着船舷,起誓说:“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就决不再渡江回到南方去!”有勇有谋的祖逖不久就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但他的行动引起了晋朝统治集团的疑忌,对他施加压力。公元321年,祖逖五十六岁时,怀着未了的志愿饮恨而死。

        ——《晋书·祖逖传》

简单成语故事14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简单成语故事15

        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趁隋末之乱起兵,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为平定内乱,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后来,李世民继承了李渊的王位,成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作为一位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贞观之治”闻名四海。

        然而,作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无法摆脱他的历史局限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无法摆脱的缺点。《新唐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

        贞观六年,群臣提议李世民行封禅之礼,魏征对此持反对意见。李世民便气呼呼地逼问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华夏未安耶?”“远夷未慕耶?”魏征承认李世民在这些方面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指出还不足够。从两人的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时已经产生了自满情绪,对已取得的胜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贞观十年以后。

        贞观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渐深刻”“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的情况。张亮、张蕴古与卢祖尚等人就是在这种喜怒任刑的情况下,被轻罪重判而处死的,连李世民本人也对其中的几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贞观后期,李世民经常以言代法,破坏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制,这等于是自乱其法。

        贞观十三年,魏征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渐疏》,对李世民展开了全面的批评。尽管李世民以“从谏如流”的美名家喻户晓,但在这方面他并非完人,有时候纳谏也不算是心甘情愿。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还差点杀了直言的魏征呢。

        贞观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绝褚遂良、张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谏言,一心兴师东征高丽,结果惨败而归。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削弱了唐朝国力。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闷闷不乐地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实上,当时尽管魏征已经离世,但朝中并不缺乏犯颜苦谏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个人功业的欲望迷乱了自己的心罢了。

        尽管远征高丽以败北收场,然而,李世民并没有从中汲取足够的教训,而是刚愎自用,执拗不回,顽固地还要准备再一次发动东征高丽的战争,在以后几年中大练水师,制造战船。

        就这样,李世民为了扩张唐朝的势力,沿着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远,直至生命的终点。

;

成语故事二年级

       适合小学生讲的成语故事如下:

       1、狐假虎威: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

       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 "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 "你当百兽,有何证据? "狐狸赶紧说: "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 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能等各种曾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 " 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精通史学,能文善诗,人称龟山先生。他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为了继续求学,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颍昌,拜大学者程颢为师,钻研学问。当他四十岁时,程颢死去,他又来到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做老师。

       有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去拜访程颐,正好程颐坐在书房闭目打盹。这个时候天上飘起了雪花,他俩不愿意惊动老师,又不肯放弃求教的机会,于是就站在旁边等候。

       程颐一觉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而杨时和游酢仍然是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候。程门立雪成语故事引申,程门立雪,是指学生恭敬求救,形容尊师重道的可贵精神。

十个简短的成语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成语故事二年级

        成语故事中蕴含着许多人生道理,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些适合小学二年级学习的成语故事,以供参考!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3、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4、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5、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6、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7、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8、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

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_适合小学一二年级阅读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3、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4、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5、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6、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7、纸上谈兵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8、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9、盲人摸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其中一个盲人便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好,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他们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摸。

       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说道:“象和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和粗绳子一模一样。”

       四个盲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这时,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有说对。一定要摸遍了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每个人只摸了象的一部分,怎么能说得对呢?”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10、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小学二年级教材成语故事

        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们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他们需要看一些最简单 成语 故事 典故 。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

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同流合污

        战国时期,孟子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十分厌恶?乡愿?,万章不明白乡愿是什么人。孟子说乡愿是乡里那些八面玲珑、惯于奉承讨好别人的老好人,也就是?好好先生?,他们?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骨子里很坏,让人厌恶。

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呕心沥血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 文章 ,才华横溢。

        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小学二年级最简单成语故事典故: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

        

        导语: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教材成语故事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水中捞月

        有只小猴子在井边玩,它往井里一看,里面有个月亮,小猴子叫着: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大猴子听见了,跑过一看,跟着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老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附近的猴子听见了,都跑过来看大家跟着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了!咱们快把它捞上来!猴子们爬上了井旁边的大树,老猴子倒挂在大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一只接一只一直挂到井里,小猴子挂在最下面,小猴子伸手去捞月亮,手刚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老猴子一抬头,看见月亮还挂在天上,喘着气说:不用捞了!不用捞了!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呢!

        解 释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2.画蛇添足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3.百步穿杨

        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解 释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4.东施效颦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一美女,名唤西施,不仅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就是平时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常美的。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衣着,装束;也常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模仿她的行为举止。有一天西施患病,心口非常痛。她出去洗衣服时,皱着眉头,用一只手捂着胸口,走在路上虽然非常难受,但旁人看来今天的西施却又别有一番风姿。西施有一邻居容貌长的很丑,见西施人长的美,别人时常效仿西施的衣着,举止。她就常常暗地里观察,看看西施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后,感到非常美。于是她就跟着学起这个样子来了。本来容貌就丑,又皱起了眉头,本来形体就含胸弓背,却又捂住了胸,弄得更加丑陋不堪,后人就把这个典故说成是《东施效颦》。唐朝王维在诗文中引用了这个典故,在?西施?中说道:?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稀。?于是《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更加广为流传。

        解 释 效:仿效;颦:蹙眉。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5.螳臂当车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人间世》。春秋时,鲁国有个贤人名叫颜阖(h?),被卫国灵公请去当其太子蒯瞆(kuǎi gu?)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有凶德的人,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贤者蘧(q?)伯玉,请教如何教好蒯瞆。蘧伯玉回答说,您先来问情况是对的,有好处,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并进一步说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解 释螳螂举起前臂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比然招致失败。也说螳臂挡车。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二年级读书分享成语故事简单易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